早间坐在格子间,泡好挂耳,剥完鸡蛋,一口下肚。定时煮好的仿制温泉蛋,质感精确。很满足。所以,没有美食治愈不了的创伤。好心情来自于简单美味的早餐,也来自于日常routine冒出的小惊喜。
车站咖啡馆的营业时间是早十点,赶着上班的人从来赶不上。下了地铁等网约车的间隙忽然好奇常见闭店模式的它是否还营业。抬脚上木楼梯,走进落地窗,窗台上的反光褪去,一眼就瞅见一只胖胖的小柴柴侧卧在古色地板上,幸福的呼呼大睡。感觉陌生人走近,小家伙警觉的抬起大脑袋,一脸正经的看着我。自来熟的和他打招呼,开开心心的咔嚓了两张照片。没来得及多待,车到了。哈哈哈,日常routine打卡点新增确认。很奇怪,见到小动物总比见到人开心。
坐上车,收到好友即时分享和家人打网球的视频。傍晚余晖,夏日知了。地球另一边,她幸福的小日子瞬间让思绪从朝九晚五的约束中放飞了起来。到公司,顺手拍一段打工人格子间日常分享过去,她感慨也想在异国找一个有格子间的地方上班。所以生活在别处,就是互相羡慕来羡慕去,看看彼此的生活再向往那些际遇无法覆盖的部分。不至于太沉迷于当下,也看到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
盲人摸象的故事在童年的记忆中是一种荒诞不经的场景构造。而现在,“象”更像一种抽象、抽离、宏观而不可忽视的概念或向度。比如对世界的理解、如何确定价值、何谓真相、分辨正误,又比如此处,选择怎样的生活,它的前置条件是需要知道有什么样的不同生活。它或者它们的边界,都随着涉猎的深度和广度,愈发不可琢磨。但也只有深入,才有发掘本质的可能——如果假设这个世界真有某种不可被再次拆解的底层逻辑。
我们上一次联系还在互发新年问候,这次联系源于干女儿的妈妈——另一位好友转发的一张升初中新班级老师群发的家委会征集问卷。清单上招募——统筹协调的会长、出纳、会计、采购、活动照片或视频拍摄活动记录、文字编辑如评优申报文案宣传或美篇(*我怀疑这是个错别字)文字编辑、视频制作含宣传视频或文艺活动背景视频、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策划及组织、班级其他活动策划及组织如文艺活动团建活动、美篇(*我怀疑这也是个错别字)制作如照片视频和文字整合、后勤支持如新学期教室卫生打扫等家政安排及人力支持等、学习或打卡推进小组…看到这些,惊得我目瞪口呆。为什么小朋友读个书,每个班级都搞得跟要成立一家公司似的?而家长为什么像要入职这家陪读公司当应召兼职?这其中晦涩的门道更是让人生理抗拒。
焦灼的荒诞感让我产生同向对比国外小升初现状的好奇。比如平行班和所谓智慧班的学生挑选机制、收费、班级组织架构、家委会对照、补课和成绩倾向、择校策略、亚裔中如韩裔日裔是否有同样的教育焦虑,参照最近读到的“完美父母”一章,冒出很多问题。这样,就这张问卷带来的迷思,我们聊了很多。选择是一个开放的词,如果知道生活还有其他的选择,不会执念于当下的唯一解也是一种心安。
也许比起当家长,我更适合当一个人类观察者。毕竟端坐观众席站着说话不腰疼和上场踢球是两种观感。自然,严肃与否的态度也是择一之选。
B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