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微凉的夜

周日,在沉浸式加班中忙到晚上十点,事情忙得七七八八。忽然抽离有点恍惚。打开网易云,依然是莫文蔚《岁月里的花》循环。四周漆黑,极少数几盏加班的灯,很合适。

境遇都是必然。就像一直知道黑塞的《悉达多》,并且对这个奇奇怪怪的名字耿耿于怀,但也只是保留了好奇心,毕竟家里还有买书如山倒的一堆书。工作日午休前的漫步,和同事二三去了十二楼刚刚开放的职工书屋,前一阵未开放时去探班,发现并惦记的《悉达多》还在老位置。不假思索借出来——毕竟借的书比买的书读得快。周五晚沿着江边走到星巴克,带着它、坐定,慢慢读起来。

原来这个人似乎在和我做一样的事情。虽然这么说有点武断,毕竟许多人穷尽一生都在找寻自己的道理。这样说,似乎立场完整了些。记得零五年同济本部某个不认识的学姐到沪西传福音,竟一眼就看到我。那是一个寒冷的下午。坐在长椅上就着北风和她辩论信仰,直到太阳落山,这个依然不认识的学姐忙活了整个下午,一腔热血都浪费在试图说服我这种冥顽不灵的人,传播福音无果、更无信徒的收获,现在想起,她的返程应该相当挫败。如果当时像现在这样懂得拒绝就好了,她也省去了这番遭遇。再看近期,认识了居士姐姐,聊了很多佛法中的疑惑。疑惑依然疑惑。宗教于我的理解是一种思想,参与佛门子弟的早课晚课,感受大家虔诚的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思考。灵魂永远在诘问。人生永远在寻找。

人,各自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确证一种信仰并坚信践行。而这本书中的悉达多和现实中的我,都在灵魂不安的反问中怀疑,保持顽固。这本书真是冥冥之中送到我手中的。读了一小半,等下一个有闲的傍晚,再独自参阅。

人生是孤旅,并非在于有无陪伴,而在于人总要接受独自思考、独自选择、独自承受的必然。

B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