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Month: May 2025

微凉的夜

周日,在沉浸式加班中忙到晚上十点,事情忙得七七八八。忽然抽离有点恍惚。打开网易云,依然是莫文蔚《岁月里的花》循环。四周漆黑,极少数几盏加班的灯,很合适。 境遇都是必然。就像一直知道黑塞的《悉达多》,并且对这个奇奇怪怪的名字耿耿于怀,但也只是保留了好奇心,毕竟家里还有买书如山倒的一堆书。工作日午休前的漫步,和同事二三去了十二楼刚刚开放的职工书屋,前一阵未开放时去探班,发现并惦记的《悉达多》还在老位置。不假思索借出来——毕竟借的书比买的书读得快。周五晚沿着江边走到星巴克,带着它、坐定,慢慢读起来。 原来这个人似乎在和我做一样的事情。虽然这么说有点武断,毕竟许多人穷尽一生都在找寻自己的道理。这样说,似乎立场完整了些。记得零五年同济本部某个不认识的学姐到沪西传福音,竟一眼就看到我。那是一个寒冷的下午。坐在长椅上就着北风和她辩论信仰,直到太阳落山,这个依然不认识的学姐忙活了整个下午,一腔热血都浪费在试图说服我这种冥顽不灵的人,传播福音无果、更无信徒的收获,现在想起,她的返程应该相当挫败。如果当时像现在这样懂得拒绝就好了,她也省去了这番遭遇。再看近期,认识了居士姐姐,聊了很多佛法中的疑惑。疑惑依然疑惑。宗教于我的理解是一种思想,参与佛门子弟的早课晚课,感受大家虔诚的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思考。灵魂永远在诘问。人生永远在寻找。 人,各自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确证一种信仰并坚信践行。而这本书中的悉达多和现实中的我,都在灵魂不安的反问中怀疑,保持顽固。这本书真是冥冥之中送到我手中的。读了一小半,等下一个有闲的傍晚,再独自参阅。 人生是孤旅,并非在于有无陪伴,而在于人总要接受独自思考、独自选择、独自承受的必然。

一直很爱闻中药,买了煎药壶,第一次尝试煎中药。衣服、手巾、整个空间,都沾染上淡淡的草本香味,沉迷又满足。这样的味道制成香水,我会很想入手。不似东方调实则称其为中东调更合适的厚重和脂粉气,略带木质调的禅意、一分中性的冷冽和神秘,更有玄幽未明不好被定论的东方气质和沉淀。嗯,spotted,似乎是香水业新型香调商业创新的可能。但喝中药就是另一回事了。每天带一瓶到公司,早饭吃完喝一半。不巧,忙着忙着就忘记这回事了。同事点瑞幸问喝什么,想着对瑞幸的牛奶乳糖不耐,于是回复喝热的、免牛奶。等外卖送到,是一杯美式。有意无意忽视了医嘱少喝茶与咖啡的训示。L型的办公桌,左手一杯中药,右手一杯咖啡。左右都是苦。好玩了。陷入一种自我折磨的快感。 然后呢。通通喝下。人会突然冒出不管不顾的念头,未经深思冲向风暴中心。真到走投无路,大不了原地摆烂。好巧不巧,刷到《一条》某标题,哈佛某教授六十结婚一生无后快快乐乐,顺手炸到父母群,作为对老妈时不时丢过来不结婚的后果一定要生孩子如果不结婚不生孩子儿女才是最终利益捍卫者没有子女的中老年人你们要小心了这些乱七八糟焦虑发酵营销号软文的反击。well, peaceful. 没谁规定一定不能错过怎样的风景,要定自己定。遇见不一样的风景会慌张?会。但即便BE,也是属于自己不一样的冒险,刀尖行走,既害怕也期待。惊涛骇浪夕阳残血,眼都不眨。 日复一日的循规蹈矩,不知不觉中躯壳慢慢裹上一层层结界。不,不要被捕获。

严肃却没什么大不了

我的车车花花绿绿慢慢攒了一堆贴纸,尾巴上写了一句:“去做吧,反正会后悔的”——说这句话的人和把这句话做成贴纸的人都很可爱。当然,把它贴到我粉粉的车上的我也很可爱。哈哈哈。想起这话因为看到别人写的一句话,然后又回复了一句,希望写某句话的人会因为回复的这句尝试过而不会回头再去后悔。但是人生总难免有后悔——那就尽量少一点。 晚上公司前董事兼学长邀约,一桌师兄弟兼同事聚餐再一起助阵同济联合人大湖南校友会对阵大湾区足球队的球赛,顺便录了一段祝福短片作为献给母校118周年庆的礼物。一球场的人年龄层各异,大都来自土木专业,又因淡淡的人情味而多了些少年气。依稀记得零七年百年校庆时学校操场青涩的身影和热闹的场景,不知不觉一晃18年,依然很感慨。不因时光而伤怀,也不为逝去而懊悔,关注眼前能做的,是对不断流逝的交待。怎样都不到追忆的年纪。伴着夜色,慢慢开车回家,清风入怀。 脑袋里还有很多疑问缠绕在一起,没有答案。悬浮的状态很容易变成炭炉上空烧的壶,渗漏一丝焦灼。如果没有答案才是许多疑问最终的答案,又如何。倒是白费了这些焦灼。 关于热爱,忽而对共通性有些许感悟。比如爱,小则是只要对方幸福即使不在一起也心安的快乐;大则如家国,只要人可以获得作为人的幸福,即使语言文字文明国界也可以不需要存在。许多议题初看一本正经,实则作茧自缚。宽广和渺小,并无不同。 — / playlist 莫文蔚《岁月里的花》

消失在一个角落

六点半被闹钟闹醒,迷迷糊糊的复觉是暗黑风现实主义梦境。再醒来时间已过七点二十,上班要晚了。二十分钟收拾出门。阴天。湘江路还在改建。背着书包上学的小朋友和送小朋友上学的爷爷奶奶集聚在路口。电动车在密密麻麻的缝隙中穿梭。着急和不着急上班的私家车都像睡眼惺忪的样子,三步一停,五步一走。绿灯短暂,红灯总是不解风情。 颠簸在一个市政道路规划相当失败且人口过分密集的城市,每天穿越南北开车通勤的体验实在欠佳。今天的区别在,脑子还没醒,迟钝会麻木不耐烦和厌蠢的情绪。到公司已经八点三十五。晚了五分钟。后坪停车区还在改建。特殊时期特殊时间加之没有足够的车位,照例把车停在正门侧边。门卫走来说某位张总说不能停这。于是问哪位张总。原来是某次按形式附合同走流程不知问了多少人还被他反复卡五次批注“合同要写清责任”这种摸不着头脑话的主。不悦。回不熟,中午要出去再一并挪。到办公室还未坐定,不到十五分钟,科室主任悄悄跑来问停车什么事,某张总打电话把谁骂了。 有趣得很。既然这样,就挪车吧。先去地库看是否还有位置。一部分方便进出接近电梯厅的位置虽空置但上了锁,当然是给领导预留的。刚好一台车出去,返回取车停地库。悠悠闲闲慢慢处理,并不着急,鸡毛令箭,都谈不上磨心态。 回到办公室。想起哥说, 别太闲,饿到极限感受吃不饱饭肚子空空,就知道生活要紧了。这话初中时就被父母念叨过。虽说有的话不能说太满。但总不至于饿着自己。被生活的小皮鞭抽过,燃油告急,这段时间、至少现下要懒散的躺平一段时日,放空、做些喜欢的事情,或者什么也不做。时针分针秒针走过点点滴滴的瞬时,万物即插曲。观想且不以为意。不必问,只感受瞬间的发生、流逝。 荆棘和玫瑰。闪闪发光的石头。统统不想要。找一个舒服的姿势,窝着就好。 — / playlist 程璧《慢》

美式白日梦

母亲节竟收到一条祝福,来自高中老师。愉快的表达感谢再稍作解释,老师略有遗憾,闲话了些家常。如果二十四年前某个先知提前预告,也不能保证现在的我不对某些过往和耳闻有所震动。当然,对于此番种种,平复之后其实也无任何抗拒,反而勾起愈多的好奇和期待,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接受或不能承受的。如果将生活演绎成《Big Fish》也没什么不好,不怕离谱,只怕故事不够离奇。像现在坐在这,一杯美式之后身体反应突然像吃了致幻蘑菇般,有些晕眩心悸、有点慌张恍惚,同时也有种奇奇怪怪的沉溺。文章不喜平,经历也一样,不要平庸而无趣。最好来一支魔法棒,和所有的无聊脱钩,不介意躲在正襟危坐的面具后当顽童。不好玩的是,一百年横竖淬炼出来的不过一本小说和浓缩成两小时的电影,也像面前这杯还剩五分之一的美式,有些望而却步、有点依依不舍,同时还有种含含糊糊的无奈。 在世界与时间的裂缝中,竖起耳朵、探查游戏或存在漏洞的蛛丝马迹。可每天醒来,猫尾巴没长出来、标记为不好玩的存在依然周转。工作还追在身后,和国家大事世界新闻一样让人无处遁形。

情感经济学

本决计要早睡,不知是因为今天运动量拉满还是下午一杯咖啡的缘故,脑细胞异常活跃。于是又冒出一些歪理,索性趁着自嗨而乐不可支的时候记下来。 友情与爱情相较,友情类似银行储蓄、国债或者基金——当然不是私募——主打稳定而相对安全,通常情况下不要指望太高的收益率、对损失也要求有一定的风险承受力,不多不少、刚刚好,大家能进退有度则皆大欢喜。而爱情像股票,不同市场不同规则不同的参与标准,但大起大落血脉偾张会让人在风险厌恶中迷失掉原始标的——这是入局之后的普遍情况;而买入哪一支更是学问,大家都像八仙过海,可未必人人都有神通。所以韭菜总是一茬一茬迷了眼,能稳坐钓鱼台的收割者总是掌握了基本面、大数据、人性和算法的庄家,绝大多数都是盲人摸象,或者一叶障目或者自以为通览全局,最后才明白自己只是小散,想做索罗斯巴菲特最起码也要是个美国人才配——大多数败下阵来,就像大多数的爱情——不过自以为的幻觉——毕竟奢侈品只是少数人的特权。爱情如此,婚姻有时候就将错就错了,一不小心成了大股东,变ST甚至加星都得老老实实拿好了、受着。至于收益率,别问,不同公司不同记账标准,不如拆解成多项指标,比如内在的安全感、外在的社会形象指征……如对国资委每年脑袋一拍的产值交待——最后总是一笔糊涂账,大家面上都过得去就行——鲜少有人能当甩手掌柜置身事外,它的复杂性决定了实在做成了三板市场要割席也很难再把自己完整摘出来——摸爬滚打了一圈还能记得止盈点和止损点的早就支起招牌当导师了——分享买和卖的生意经。——至于亲情可类比什么呢,它似乎像一种针对性极强的定制化金融工具包,提供生而为人的情绪性格底色和框架逻辑,最终导向特定而可能不自知的选择方式和结论——隐秘性极强且呈现多态化——也是所有友情爱情决策的先决条件和基础——这样,也许也能称其为家族信托,不管接受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绕不开的固定资产。 这些毛茸茸的思考说明什么呢。其一,检视亲情资产和负资产,自知总是难得;其二,把人塞进友情的边界中更符合回避麻烦长期持有的策略;其三,检视基本面是基本操作,至于基本面分割成多少信息要素,这是个有技术含量的定性分析,见仁见智;其四,当下恐婚恐育的DNA恐怕来自于受到环境和太多案例刺激导致的基因突变。 想起两个年纪稍长的姐姐之前的告诫,当时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和底气,完全不曾察觉同为女人的人生教训其实格外珍贵,只能自嘲卸下理智时毫无伪饰的幼稚和天真。又,很久没追剧,偶尔放空点开推荐,二刷数年前看过的《司藤》,也能很稀奇的悟出点有的没的感受。太过活跃的脑细胞连放空都像做强制任务,无奈。 睡意渐浓却已三点。咖啡之罪也。

女人的文字

突然想起木子美并不自觉拿她和张爱玲做比较。对于人性那部分见不得人的龌龊,两位亲历过、内心发酵,最后总是克制不住要宣泄出来给人看看的。一个是直抒胸臆的性,一个是犹抱琵琶的欲。这种突然领悟的关联性,警示常犯的一种错误并由此带来性格中软弱和妥协的部分——总把人性看得美好而具神性。可事实是在一次次过于理想化人事物的过程中被虐得遍体鳞伤。人多自私而权衡,预设不能放任自我催眠,更不能过于坦率暴露底线,伤害往往来源于自以为对于关系的确认。想起年少家里亲戚嘲笑我和当时的小学同学兼高中笔友的友情,问如果沙漠里只有一杯水够一人活命,给她还是自己喝。我说给她喝,她待我应如是,或两人一人一半等更多的机会。亲戚嗤笑,说你待别人如此未必别人如此待你。后来友情的委屈也受过了,教训却未见得汲取。当下也如此。另则,同理心虽很强,但未必人人事事都要究其因果,人奇怪的行为多了,非研究犯罪心理,否则穷究下去毫无意义,只不过内耗。问为什么都是多余,这时君子论迹不论心就很说明问题。不需要反思什么理由找什么借口或什么情非得已,觉得受伤,是对方所作所为只考虑了自己没考虑过别人会受伤而已。成年人,自己负责自己的情绪和由情绪所界定的边界和分寸,被伤害是自己的失误——错误的关系授权。两个女人,用文字写尽的未必是报复,而是内心未被满足的爱和对人性的失望。但我还是拒绝接受命运论,人是自己一步步踏入自己选择的深渊,不用归咎于时运。可惜的是,男人往往比女人脆弱而不值得依靠。如此,便也无甚可惜。不过另一个一地鸡毛的故事罢了。 — / playlist 陈淑桦《滚滚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