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情感经济学

本决计要早睡,不知是因为今天运动量拉满还是下午一杯咖啡的缘故,脑细胞异常活跃。于是又冒出一些歪理,索性趁着自嗨而乐不可支的时候记下来。

友情与爱情相较,友情类似银行储蓄、国债或者基金——当然不是私募——主打稳定而相对安全,通常情况下不要指望太高的收益率、对损失也要求有一定的风险承受力,不多不少、刚刚好,大家能进退有度则皆大欢喜。而爱情像股票,不同市场不同规则不同的参与标准,但大起大落血脉偾张会让人在风险厌恶中迷失掉原始标的——这是入局之后的普遍情况;而买入哪一支更是学问,大家都像八仙过海,可未必人人都有神通。所以韭菜总是一茬一茬迷了眼,能稳坐钓鱼台的收割者总是掌握了基本面、大数据、人性和算法的庄家,绝大多数都是盲人摸象,或者一叶障目或者自以为通览全局,最后才明白自己只是小散,想做索罗斯巴菲特最起码也要是个美国人才配——大多数败下阵来,就像大多数的爱情——不过自以为的幻觉——毕竟奢侈品只是少数人的特权。爱情如此,婚姻有时候就将错就错了,一不小心成了大股东,变ST甚至加星都得老老实实拿好了、受着。至于收益率,别问,不同公司不同记账标准,不如拆解成多项指标,比如内在的安全感、外在的社会形象指征……如对国资委每年脑袋一拍的产值交待——最后总是一笔糊涂账,大家面上都过得去就行——鲜少有人能当甩手掌柜置身事外,它的复杂性决定了实在做成了三板市场要割席也很难再把自己完整摘出来——摸爬滚打了一圈还能记得止盈点和止损点的早就支起招牌当导师了——分享买和卖的生意经。——至于亲情可类比什么呢,它似乎像一种针对性极强的定制化金融工具包,提供生而为人的情绪性格底色和框架逻辑,最终导向特定而可能不自知的选择方式和结论——隐秘性极强且呈现多态化——也是所有友情爱情决策的先决条件和基础——这样,也许也能称其为家族信托,不管接受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绕不开的固定资产。

这些毛茸茸的思考说明什么呢。其一,检视亲情资产和负资产,自知总是难得;其二,把人塞进友情的边界中更符合回避麻烦长期持有的策略;其三,检视基本面是基本操作,至于基本面分割成多少信息要素,这是个有技术含量的定性分析,见仁见智;其四,当下恐婚恐育的DNA恐怕来自于受到环境和太多案例刺激导致的基因突变。

想起两个年纪稍长的姐姐之前的告诫,当时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和底气,完全不曾察觉同为女人的人生教训其实格外珍贵,只能自嘲卸下理智时毫无伪饰的幼稚和天真。又,很久没追剧,偶尔放空点开推荐,二刷数年前看过的《司藤》,也能很稀奇的悟出点有的没的感受。太过活跃的脑细胞连放空都像做强制任务,无奈。

睡意渐浓却已三点。咖啡之罪也。

B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