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Month: October 2025

猫尾巴

下课蹓跶,驻足在一个名为step by step的书店。喧杂的城市在闹市区冒出一家小书店算是惊喜。 小坐,翻书。翻着翻着,有些感悟。无论大部头还是小开本,本质都是人在记录自己认为值得记录的部分。植物学家、历史学家、生活方式研究、手作笔记、城市观察、诗人文艺、社会批评……每个作者都找到一个关于生活和存在的切口,以文字记录观察,表达对于世界的理解。这未尝不是另一种层面的“盲人摸象”,只是“象”成了“相”,不同时代存档不同的世间万相。这个角度理解读书,倒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总归一家之言,读则读矣。或记或忘,都无需介怀。 文字算一种思想表达的视觉化。影像如是。万物存在如是。存在似仅有的showtime机会,一且唯一。于万物而言,存在即表达,表达即意义。言语衣饰是,行为选择是,牌匾经营是,言传身教是,子女教育更是。所有呈现都形成表达,有形无形,都客观存在、并与世界交互。这些绵长的细节中,若有似无的,既是人对世界的理解,又成为自身的映照。从这里审视,本性藏无可藏。但凡有所伪装,即刻便上演皇帝的新装而不自知。因而showtime的同时,人贵自知,也须克己而自持。 也不知道是因为年龄增长还是世事不如意者众,生活带来难以忍受的地方越来越多。遇到问题讨厌绕着走而倾向于踏平问题优化修正的性格,忽然觉得这样下去会变成堂吉诃德,天天大战风车。粗制滥造、又坏又蠢及不负责的人事物、生育所带来可能需要面对的刻板教育现状、懒政和一刀切的行政指令、漏洞百出的法律……统统不想忍,且没得谈。一眼看去就是一条硝烟味十足且充满曲折的路径。真是不好玩。也许命运有某个节点,想明白就能果决的离开。 午夜十点。在一家小书店。这里两千年前车水马龙,两千年后更替灭寂。一阵秋风。都随意。

嘉年华

阅读文本常会遭遇许多前置概念,有些经过时间,内涵与外延早已似是而非,意图梳理如同在历史长河中探查蛛丝马迹。比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阅读1960s年代译者的版本,部分译文已然晦涩,更何况追索至1762年的成书背景。哲思类书籍不啻为人类史中璀璨的明珠,常读常新,但随着时代变革,也需要追加名词注释,甚至需要保留母语原文及不同时代的注解。好在AI出现,倒是省了出版社不少人工。 如果说劳动分两类,生产和休闲。思考便在这种分类中关系暧昧,它究竟属于生产活动还是休闲,很难论断。如果思考真可以转化为现实食粮,倒真想依靠它不用吃饭。说读书为了识礼,似乎把读书的益处说得狭隘了。它更像一种侦探类的智力游戏,抽丝剥茧之后似乎可发掘出社会架构的底层逻辑雏形、人类各学科的动机和底色,存在洞见真相或部分真相的可能,也足够深刻有趣。 检索几百年前的智识,再因穿过时光而绕开前者历史局限性,像开辟出一条可标记为现代思想烙印的捷径,有一种可作前后比对参照的快乐。享受思考的乐趣是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也无法避免:在现实生活中沟通会变得乏善可陈。甚至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经历和体会,会显得更加离奇荒诞。高敏而细腻的脑细胞会弱化对参与现实的积极性。而这种消极面一旦产生便不可逆。 人生应该抱持一种欲念还是穷究一种道理?这个两个向度通向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 对街车水马龙。沉浸在书本里,顺着智者的脚步捡起地上一颗颗芝麻,这些芝麻可以是习以为常的概念和定义。把它们抓起来,仔细审查拷问,像叩开一个世界秘而不宣的暗线。 一、共同契约。先假定世界是唯物的,人无法选择出生,更无法选择国家。出生是否能作为对特定国家某种所谓共同契约的确证。则,在完成自我意识以后,如何在更加复杂的人类社会中条分缕析每一则细致到律法层面的共同契约?共同契约是否可以重新协商?如何修订?它的细节是否可以涵盖现代性的复杂程度?这些疑问可以作为质疑大陆法系合理性的部分论据。回到契约本身。市面上定义文明的论述往往着眼于表现形式,而共同契约类似“最大公约数”,是划分文明的重要节点。它限定了权责,是将人类从绝对自然的动物属性拽入社会性的表征。 二、国家限定。个人和国家或者说个人与国家框架“运营方”的政府间,本应有一条明确边界。但它被有意无意刻意模糊,再捆绑特定的价值观,家国概念便具有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正义性。至于很久之前被追究的问题的现代版本也渐渐被遗忘:人类是否是被分群的羊羔并分属于200个运营团队及核心成员,而后者保护羊群只是为了吃掉他们?“牧羊人”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触发词。共同契约在其中的作用?个人是否能完全放弃自己的某些权益和判断并把它交给某一个特定的运营团队及其核心成员并发自内心的信任其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存在?这像一场古老的献祭游戏,权衡牺牲与收益非常微妙。 三、自由边界。自由几乎是一个与文明发展程度成反比的理想词。个体放弃天然的自由,换取结盟的基准、安全的可能、财物的保障。自由如果定义为一种选择可能性的丰富度,则随着人对社会对理解,会发现被给予的选择,表相丰富而本质的自由却愈受钳制。物质的丰盛伴随消费主义的操控,以反恐安全的名义可以忽略人权,共识绝对可以被绝对权力打破但却是集体主义的特效药。虽然交通与沟通的便捷提升了个人对多种共同契约的选择权并看似自由的选择了一种意识形态,但本质依然是个人让渡部分权利以换取生存空间、服从于现代国家主义的表现形式。 伴随文明甚至定义所谓文明的是强化利益既得的规则、欲望鼓吹下的成功及诱导浮躁肤浅的玩物。游乐场华丽梦幻,精准捕捉人性的弱点,羊羔们在其中迷失、沉沦。 拆解概念再深度思考能分解那些理直气壮的无知,质疑宏大建构背后底层逻辑的脆弱和荒诞。文明一词像源自人类自恋情结的水仙花,精英主义更是一场集体幻觉。打破常规并不等于对虚无主义论调的认同,而是人需要在混乱中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于时代洪流而言,独善其身是幸运;于个人而言,足够清醒,路才算真正走过。只是当然,这套框架亦是作茧自缚。